首页 > 最新动态 > 青岛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 | 银发力量!干劲100%
最新动态
青岛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 | 银发力量!干劲100%
2025-11-183
银发力量活跃在     
  乡村振兴一线







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03版(要闻版)报道了我校退休教授们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持续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的事迹,展现了“银发力量”的奉献精神。

a177c727f6d713cd09575f3143ad8a03.jpg

下面让我们一起全面了解

退休教师用专业智慧扶农助农的故事!







刚刚过去的10月,青岛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们仍一如既往地忙碌着。10月12日,植物保护专家顾耘教授应邀在山东威海举行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会议上,作“苹果免袋栽培中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报告,当天还接受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的采访,介绍苹果采收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整个10月,顾耘教授关注着胶东地区的果树采收情况,两次与莱阳市农业农村局一起指导当地农副产品企业的果树采收前后管理工作。10月26日,学校“草莓教授”姜卓俊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的几大知名高效农业园区进行草莓生产指导,并受聘为突泉草莓产业发展义务首席技术专家。10月27—29日,受商业部有关单位邀请,学校水禽专家、退休教授王宝维在青岛为“一带一路”国家伊朗对华农产品出口研修班授课,就在不久前,王宝维教授还作为山东省平原县乡村振兴特聘专家,赶赴当地指导鹅养殖与加工产业。

图片

顾耘教授受邀作“苹果食心虫类害虫的绿色防控”报告

图片

姜卓俊教授受邀参加突泉草莓产业发展研讨会

图片

王宝维教授为“一带一路”国家伊朗对华农产品出口研修班授课

在青岛农业大学,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银发军团”——他们曾是三尺讲台的执教者,农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也是社会服务的践行者。如今,他们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却依然以“退而不休”的姿态,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银发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人生境界。他们,就是青岛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的各位退休专家教授们。

图片

学校老教授协会成员合影

为更好地聚焦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青岛农业大学构建并实践老教协“1153”社会服务机制,着力打造“青水杉+服务社会”品牌,开展有组织的团队式社会服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青岛农业大学老教协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老教授工作先进单位”、老科协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今年7月18日,老教协“1153”社会服务机制获评省直老干部工作品牌,8月19日,学校老教授协会又获评由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人社厅等联合评选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沃野之上的“银发力量”




青岛农业大学有组织地引导退休专家教授聚焦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农业大学学科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用专业智慧破解农业难题,以育人情怀扶农助农,让“银发力量”在广袤田野绽放光彩。

图片

王然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学校有着“草莓大王”之称的姜卓俊教授,四十年来指导发展起来的“草莓村”“草莓镇”“草莓乡”“草莓市”,数都数不过来。退休10余年来,姜卓俊教授全身心投入他的草莓事业,推动草莓产业发展。用他的话说,“草莓是我的终生事业,退休远不是终点。”数十年如一日,姜卓俊手把手实地指导各类种植户栽培新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姜卓俊指导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南涂山村建起国内第一座“水泥柱草莓塑料大棚”,开展早熟、半早熟冬季草莓栽培后,近年来,他又在当地指导“超早熟草莓栽培技术”,掀起新一轮的草莓种植热潮。为更好地系统策划指导烟台福山区草莓种植,他热心参与烟台地区的省派“四进”工作队,精心规划当地草莓产业并具体指导实施方案。该方案虽实施不到一年,已经成果显著,指导挖掘的烟台福山“中国草莓第一棚”品牌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此外,姜卓俊教授还引荐当地草莓种植户参加第九届中国草莓大会,与全国业内精英共同交流,指导种植户新栽的“香野”等4款草莓新品种,在辽宁东港召开的中国草莓文化旅游节上均斩获“金奖”。为感谢姜卓俊数十年来对当地草莓产业的帮扶,2025年1月,烟台市福山区委组织部、福山区农业农村局专门给学校发来了感谢信。

图片

姜卓俊教授实地指导种植户栽培草莓

不仅在烟台福山区,姜卓俊教授本人的“草莓事业”遍布全国各地。“让草莓产业不断壮大,帮助种草莓的大伙富起来”——怀着这样的心愿,姜卓俊退休后的这些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草莓种植培训班和科技讲座。一年365天里,他有200多天奔波在全国各地草莓产区,最长的一次达到226天。从山东到云南,从设施大棚到高山基地,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姜卓俊说:“现在退休了,只要草莓种植园来了信息,我基本上都要专门去看一眼。青岛周边的就自驾开车去,省外的则乘坐高铁或飞机前往……” 

图片

姜卓俊教授到基地查看草莓种植情况

有一次,姜卓俊教授去威海文登给种植户上课,冒着大雾驱车数小时赶到基地。到了地方,他顾不上休息,直接就进了草莓大棚,现场给种植户们讲解技术。没有纸笔,他就捡起一块红砖头,在大棚墙上画图讲解。课后,有农民告诉他,为了多学一点技术,憋着不上厕所,生怕错过一点知识。

姜卓俊教授是学校老教协百余位退休教授的缩影,也是学校众多奉献余热的“银发力量”中的典型代表。在青岛农业大学,退而不休,献身“三农”发展的老教授老专家还有很多。

戴洪义教授受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科技银龄人才特聘专家,助力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李秀丽教授受聘海南自由贸易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公益专家和青岛市法学会“青法先生”,在普法用法方面贡献力量;水禽养殖专家王宝维教授建立“王宝维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和“云南昆明东川区养殖科技小院”,推动水禽养殖业升级。

图片

戴洪义教授带领团队查看苹果新品种选育情况

图片

王宝维教授在昆明东川开展科技帮扶

此外,还有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林琪、植物病虫害专家顾耘、马科学专家潘庆杰等多位专家教授通过社会兼职服务,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

图片

林琪教授到多地指导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小麦栽培生产

图片

潘庆杰教授受邀作“马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报告







科技成果转化的“不老松”




为了助力学校老教授老专家们将毕生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青岛农业大学加大与青岛市老科协对接力度,动员更多退休的专家教授加入“省委老干部专家型人才库”,发挥“不老松”精神,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学校老教协共有1个山东省老科协审批的专家工作站,4个青岛市老科协审批的老专家服务站和科普示范基地,4个协会挂牌的科技服务基地,推动了36名老教授加入首批省直老干部专家型人才库、44名退休干部加入青岛市老干部人才信息采集系统。2024年,协会会长戴洪义、秘书长林琪分别担任青岛市老科协人才服务联络专委会委员和助力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为会员发挥更大作用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在水禽养殖业深耕多年的王宝维教授退休后,将目光投向了种鹅营养研究,团队的“高繁种鹅营养需要量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及靶向益生菌选育利用”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团队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东川水禽产业服务组成员,深入当地水禽养殖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去年12月18日,学校收到两封来自千里之外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区政府的感谢信,感谢学校派出的王宝维教授团队服务当地乡村振兴的担当作为。

图片

王宝维教授的水禽事业在各地开花结果。为了帮扶蛋鹅生产,从2024年开始,王宝维教授在平原县山东天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蛋鹅标准化养殖基地,截至2025年6月饲养规模达到2万只,通过多次现场指导和网上咨询,为蛋鹅标准化无抗养殖提供了许多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他还指导平原县及周边乡镇农民养鹅,年养殖出栏肉鹅200万只,有200个农户直接参与养鹅,使养鹅业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重要支柱产业。

图片

王宝维教授指导科技小院学生开展工作

在畜产品加工领域,食品工程专家王世清教授团队《新型功能性益生菌资源挖掘及在畜产品中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三等奖,研究成果得到了养殖户的高度认可。退休后的王世清教授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年轻团队更好地取得成果转化的新突破。王世清常说:“搞科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农民得实惠才是真本事。”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他退休后,带领团队一直默默耕耘在一线。养殖户们都说:“用了王教授的法子,不仅省了药钱,还多赚了钱。”

图片

王世清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青岛农业大学,像王宝维、王世清这样的老专家还有很多。在果树育种领域,戴洪义、祝军两位退休教授所在团队选育的“福星”晚熟苹果和苹果品种“红丹”分别以1000万元、200万元转让。

图片

戴洪义教授、祝军教授与团队成员

展示苹果新品种

林琪教授所在的小麦育种团队培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11号”以100万元成功转让。这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既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图片

林琪教授在麦田接受采访

仅仅2024年一年,学校老教协社会科技服务总队和5个分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20余次集体外出考察调研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挂牌了2处科技服务基地,协会有组织的小团队式社会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

图片

农学分会科技服务队部分队员






社会服务的“温暖港湾”




在社会服务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学校老教协同样不遗余力。协会中有5人在校关工委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7人作为“五老”宣讲团成员,牢牢抓住青年师生入职入学、考研与就业、学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等关键时间节点,通过不同形式积极组织和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通过编纂科普著作、科普宣讲等方式,学校老专家们投入到科学普及推广工作中。植物病虫害专家顾耘教授主编的《崂山昆虫生态图鉴》,填补了崂山地区昆虫研究的空白,让普通读者领略崂山地区昆虫世界的奇妙。今年6月,王宝维教授受聘中国畜牧业协会“禽蛋消费知识科普专家”,为破除公众认知误区、普及禽蛋营养知识、引导规范消费行为贡献力量。

图片

顾耘教授指导培训果农田间病虫害防治

养猪专家宋春阳教授、羊育种专家柳楠教授一如既往活跃在猪舍羊栏的科研一线,完成了国家科研普查任务并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农经专家李树超教授担任青岛市水利移民干部培训班授课专家,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主题,给青岛地区各水利移民村的干部群众讲课、答疑。法学专家李秀丽教授受邀在2024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农业知识产权论坛暨中国加入UPOV公约25周年研讨会和第一届全国种业知识产权研讨交流会上,作《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及其风险防范》的主旨发言,守护种业创新的火种。

图片

宋春阳教授指导养猪生产,并开展科技培训

图片

柳楠教授指导新疆和甘肃企业

绵羊育种与养羊生产

图片

李树超教授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讲座

图片

李秀丽教授受邀在第二十三届广东种业博览会作主旨发言

校园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刘国秋、李明国两位教授常年为大中小学生举办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仅2024年全年累计达30余场次。一场场深入浅出的讲座,为青少年播撒心灵的阳光。

图片

刘国秋教授到小学作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图片

李明国教授到中学作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老教授老专家们还以书画摄影为媒,传承文化薪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等各种重大节庆活动中,一幅幅书画和摄影作品,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也让青年师生们受到艺术的熏陶。

图片

老教授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书画展活动

据统计,青岛农业大学的老教授们2024年共开展各类讲座67场,提供“三农”相关领域技术咨询300余次。数字背后,是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他们或许不再年轻,但传递知识与温暖的热情从未减退。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坚守尤为珍贵。








退休不褪色,青岛农业大学的这些老教授老专家持续将毕生的智慧与经验,播撒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和培训课堂,书写传承和服务的新篇章。

图片




以上内容转自青岛农业大学公众号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